(资料图片)
《三国演义》把很多刘备的功绩给诸葛亮,刘备集团大部分战斗包括火烧博望坡,汉中之战都是刘备自己指挥的,而且大多数时候都是以少胜多。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主要是政治军事上的考量,为关羽张飞报仇这种个人感情上的考虑是几乎没有的。刘备是枭雄,是乱世中杰出的政治家,这样的人要是拘泥于私情,那他这辈子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绩。
刘备已经多次用行动证明,不论是自己的宗族还是自己的妻儿,刘备都可以舍弃掉。这样的人,他会为了把兄弟而跟其他人拼命么?况且,关羽死后,刘备准备了几年时间,又行军半年才到达吴国。这样的表现,让人无法相信他的主要目的是报仇。
刘备无论是战略眼光还是心机城府都不亚于曹操孙权,从一个连贱民都不如的落魄贵族到称帝,什么样的大起大落没见过。魏蜀吴三个政权都要处理自己的内部矛盾,刘备自己本就是后来者居上,他的内部并不团结,因此他也迫不及待称帝,打出王业不偏安的旗号来团结内部势力,北上伐魏是不明智的,后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仅行军阵亡士卒达十之二三,诸葛亮自己也曾感叹荆州才是用武之地。
刘备为什么伐吴?他就是想重新夺回对荆州的控制权,但一个荆州就够了吗?不够,要控制整个南方才有可能跟曹魏形成对峙,而曹丕代汉称帝是他唯一一次可以尝试的机会。曹魏方面早在曹操的时代,就存在汉家士大夫和曹氏提拔的新晋寒门子弟的矛盾纠纷,还有曹氏宗族和外戚的权利斗争,这一切在曹操死后变得更加棘手,所以曹丕着急称帝,重新洗牌整合资源。孙权的处境和曹丕类似,应该说是更加复杂,仅他父兄留下的重臣、江东的士族哪一点关系处理不好就是灭顶之灾,对外面临着曹魏蜀汉的双重压力,终其一生能够在各种势力中游刃有余也绝对堪称一代英主。
刘备属下其实很多人反对东征,除了刘备亲征,谁都没办法把反对声全部压下。诸葛亮要稳定益州,因为如果曹魏进攻益州或益州发生意外导致益州丢了的话,季汉搞不好会提前四十几年灭国,而赵云要稳定刘备大军后方,就是防止曹魏断刘备归路,让刘备不陷入两面围攻的危局,这两个地方的职位是只有君主信任的有能力的重臣当可以担任,而当时季汉这样的重臣只有诸葛亮和赵云,其他重臣如关羽张飞都去世了,无法担任这样的职位,所以不是刘备不带诸葛亮和赵云,只是真的没办法带。
刘备在战略上是强于诸葛亮的,跟曹魏开战胜了也就是阶段性的胜利,很难通过战争给其予以重创,败了就有亡国的风险。和平发育也行不通,虽然巴蜀之地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当时北方仍是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农耕社会最重要的人口也集中在北方,和平发育的结果充其量也就是凭借地理优势延长国祚而已。相比北方,拿下孙权似乎要简单得多,刘备要能控制整个南方或许可以和曹魏形成对峙。
刘备伐吴的时机应该是他一生中最有利的时机,曹丕刚刚代汉称帝,内部统治并不稳定,他需要平衡内部的不同意见,不适合大规模对外用兵,就算要用兵大规模的战前动员也能给刘备应变的时间。所以说刘备伐吴是有一定的必然性,也是他看准了才这么做的,战略上完全没有问题,失败的原因是一系列的指挥失误导致进度缓慢,给了孙权反应的时间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责任编辑: